您现在的位置:

养生食谱 >> 正文 >

佩兰有什么功效?佩兰的功效作用是什么?[]

  佩兰其实是一种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不一定见过的中草药,我们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有看到过对于佩兰的描写,其实佩兰不仅仅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植物,更是一种功效作用都很重要的中药。那么,一般佩兰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以及食用禁忌呢? 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

  【中药名】佩兰 peilan

  【别名】兰草、泽兰、圆梗泽兰、香水兰。

  【英文名】Eupatorii Herba。

  【来源】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.的地上部分。

  【植物形态】一年生草本,高70~120厘米。根状茎横走,稍长。茎直立,圆柱状,下部光滑无毛。叶对生,下部的叶常早枯,中部的叶有短柄,通常3深裂,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,叶脉羽状,背面沿脉被疏毛,无腺点,揉之有香气;上部叶较小,通常不分裂。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聚伞花序;总苞片10枚左右,2~3列,外列的甚短,内列的较长,膜质,长圆形至倒披针形,常带紫红色。每个头状花序具花4~6朵;花两性,全部为管状花,冠毛较花冠为短,花冠白色或带微红色,先端5齿裂;雄蕊5枚,聚药,不露出于管外;子房下位,柱头2裂,伸出花冠外。瘦果圆柱形,长约3毫米,有5棱,熟时黑褐色。花期秋季。

  【产地分布】生于溪边或湿洼地带,有栽培。分布于河北、山东、江苏等地。

  【采收加工】夏、秋季分两次采割,去杂质,晒干或鲜用。

  【药材性状】茎圆柱形,长30~100厘米,直径0.2~0.5厘米;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,有的带紫色,有明显的节及纵棱线;质脆,断面髓部白色或中空。叶对生,有柄,叶片多皱缩.破碎,绿褐色;完整叶片3裂或不分裂,分裂者中间裂片较大,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基部狭窄,边缘有锯齿;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圆形、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。气芳香,味微苦。

  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辛。归脾经、胃经、肺经。

  【功效与作用】芳香化湿、醒脾开胃、发表解癫痫查哪些检查项目暑。属化湿药。

  【临床应用】用量3~9克,水煎服。多用治湿浊中阻、脘痞呕恶、口中甜腻、口臭、多涎、暑湿表症、头胀胸闷。

  【药理研究】有祛痰、抗病毒、抗癌的作用。对流行可爱冒病毒有抑制作用;并能抑制排卵。

  【化学成分】含挥发油;叶含香豆精、香豆酸、麝香草氢醌;根含兰草素。另含乙酸橙醇酯、百里香酚甲醚、对聚伞花素、蒲公英固醇乙酸酯、3-谷固醇等成分。

  【使用禁忌】阴虚血燥,气虚腹胀者慎服。

  【相关药方】

  ①治五月霉湿,并治秽浊之气:藿香叶3克,佩兰叶3克,陈皮4.5克,制半夏4.5克,大腹皮(酒洗)3克,厚朴(姜汁炒)2.4克,加鲜荷叶9克为引。煎汤服。(《时病论》芳香化浊法)

  ②治中暑头痛:佩兰、青蒿、菊花各9克,绿豆衣12克。水煎服。(《青岛中草药手册》)

  ③治急性胃肠炎:佩兰、藿香、苍术、茯苓、三颗针各9克。水煎服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  ④治唇疮:佩兰叶取汁洗之,日三上,瘥。(《普济方》)

  ⑤治风齿疼痛颊肿及治血出不止:佩兰150克,水一斗,煮取五升。热含吐之,一日尽。(《普济方》)

  【具体功效】

  1、利水祛痰

  脾主运化水湿,为生痰之源,"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。佩兰辛平,芳香。入脾胃二经,能醒脾开胃,脾气健运,则运化水湿功能正常,就能防止湿、痰、饮等产生,故有利水消痰之功,故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、痰癖、水肿等病。

  2、生津止咳

  《素问》云:"五味入口,藏于脾胃,以行其精气,津液在脾,令人口甘,此肥美所发也,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,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。”长期过食肥甘、醇酒厚味,致脾胃运化失职,积热内蕴,化燥耗津,发为消渴,可用佩兰生津止渴治之。

  3、化湿解暑

  佩兰有良好的化湿解暑之功效。佩兰气味芳香,性平味辛,归脾胃经。辛能发散,香能去秽,故有化湿解暑的功效。

  4、调气生血

  佩兰辛平,芳香,入脾胃二经,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又佩兰芳香走气道,血生于气,故有调气生血之功,可用于产后补虚,因产后气血俱伤,元气受损,抵抗力减弱,所谓"产后百节空虚”,稍有感触或生活失慎,则发产后诸病,故可用佩兰,调气生血,增强产妇体质,而防诸病发生。

  5、杀菌灭菌

  我国自古就有佩兰用以药浴,以祛除身上的污秽,预防各种皮肤疾病,其实就是利用了佩兰中含有的挥发性油,这种成分具有很强效的抑菌杀菌功效,能预防菌类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。

  6、治疗口臭

  佩兰为芳香化湿类中药,其味辛,性平,具有解暑化湿,辟秽和中之功效。临床曾用单味佩兰治疗口臭,屡用屡验。

  方法很简单:取佩兰叶50克,水煎服或热水浸之代茶饮。此方对因胃热引起的口臭、口苦、苔腻等症久不能除者,确有良效。

© http://jkcp.bdwlc.com  食疗养生网    版权所有